該文章主題是 調研工作該如何進行 以及 同事之間如何協助, 主要是我之前工作中進行技術調研時的一些想法,不一定適合大家。(也沒有看過相關的書籍)
(現在這裡放一張圖)
明確調研方向#
在調研之前,首先要明確調研的目標和路線圖,並將這些計劃和預期與相關同事進行溝通。這一過程中,理清思路是關鍵。與同事討論是理清思路的好方法。
調研的實施者與出題者通常不是同一個人,因此要確認出題者的需求。在開始調研之前,可以嘗試用自己的理解簡要概述調研內容,並與出題者確認。不明確需求可能會導致調研方向偏離,比如某次調研 GitHub Action 時,因為未能明確需求,結果關注點放在了錯誤的方向上。
把握調研重點#
調研的關鍵在於「判斷獲取的信息哪些對我們有價值」,重在收縮範圍。比如調研一本書,不應列出所有知識點,而要提取對我們有價值的部分。否則,這種流水賬式的調研毫無意義。
在創業型公司,我們經常做自己不擅長或是新領域的事情,因此難以讓新同事調研,因為他們可能無法判斷哪些信息對我們的工作有價值。這就是為什麼不建議新手直接看技術書籍,不是不看,而是不能漫無目的地看。
調研的是什麼#
搞清楚該技術解決了什麼問題。我們調研的技術一般都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,因此要明確其解決問題的邊界。
要比較各種解決方案,總有取捨,了解為何選擇了某個方案而不是另一個。
確定該技術的使用場景,使用場景能幫助判斷技術是否適合我們。
構造經典案例#
調研中涉及許多抽象概念,例如 GitHub Action 中的 workflow、step、job 等,可能用文字難以說清。這時,構造經典的 demo 並將概念融入其中會有良好效果。demo 需要精煉,包含更多特性。
其他 (關於科普與調研之間的關係)#
科普跟調研都有一個比較相似的點,那就是「 用別人能聽懂的話來說明一個別人沒有接觸過的知識 」。此處我想起《科學有故事》欄目的作者汪潔,他就提到了 「科普作家的工作,是從信息的海洋中提出真實、準確、客觀的信息,經過自己語言加工後再向大家普及, 讓大家能更容易理解和吸收」。又或者說像是阮一峰的文章之所以那麼受歡迎,因為他的文章其實跟科普文的的性質是很類似的。
總結來說,技術調研需要明確方向、把握重點、說明技術解決的問題、構建經典案例,並善於用易懂的語言傳達複雜的概念。希望這些個人經驗能對你的調研工作有所幫助。